2006/06/14

灤陽消夏錄二 ~ 論為善

神廟地方寬敞, 常聚習文人居住在廟裡讀書。有一老學者為人正直, 曾在神廟裡讀書。老學者生性孤僻, 很少和其他讀書人交往。一晚, 他到了半夜還睡不著, 便在月下散步。忽然來了個客人也是未睡想找人說說話, 他那晚正感寂寞, 便邀請客人進室內暢談。兩人談得很投契, 偶然聊起因果之事。

學者說: “聖賢都是不為什麼而做好事。為了個別原因而做好事的, 雖然仍合乎天理, 心裡卻只是為了一己的私欲而已。所以佛家說的積福, 非君子所認同。”

客人說: “閣下的話, 乃純粹從儒家角度出發。可以用來律己, 不能用以律人; 可以用來律君子, 而不能用以律天下所有人! 聖人立教, 都是想人做好事。對能力不夠的人, 誘導其做好事; 對不肯做好事的人, 則驅策之, 於是乎有所謂賞罰。為了得到讚賞而做好事, 也是做了好事, 聖人不會責罰他是為了讚賞才做; 為了避免責罰而做好事, 也是做了好事, 聖人不會怪責他是為了怕責罰才做。以賞罰使人依循天理而行善, 但又怪責為讚賞和避責罰的人做好事是為了私欲──則不強調賞罰, 不好; 強調賞罰, 也不好! 把人都搞得無所適從, 手足無措了, 還管得什麼為讚賞避責罰? 聖人強調賞罰也是為了引導民眾做好事而已。世間上, 有智慧的人少, 而凡民多。所以聖人說的賞罰, 是為了教導中等學問知識以下的人民; 佛家的因果, 也是為中等學問知識以下的人民說的道理。兩家的宗旨雖不同, 但教化人做好事的原意, 則是同出一轍。所以佛家所謂的善惡, 其實與儒家並無不同; 所謂的因果業報, 亦與儒家沒有不同!”

曰: 世屢有爭論善為善, 當看為善者之本心者, 當讀此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