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/08/28

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

《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》--亞陶(Antonin Artaud)的一場夢境。全片充滿夢境的元素──象徵符號、瞬間轉移、即時場境轉換、人物變化、突然出現或消失的物件……對記得夢境的人來說,這些都不會陌生。

我們覺得夢境有趣想記下,卻未必會想解讀夢境的訊息。看《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》的經驗正像是做了一場夢,而不引起更深入的思考,就如喜歡做夢記得夢,不等如就要解夢--也許這正是亞陶戲劇理論中的針對感覺而非思 考的體現。這齣由Germaine Dulac導演的亞陶的一場夢,由於多了另一人詮釋而變得平易近人。

亞陶的劇場理論對當代實驗劇場的發展影響重大。他主張以反理性、反邏輯的內容,加上針對感覺而非心智的表達形式,赤裸裸的顯現潛意識裡最深層的根本人性。 亞陶的理想是將夢境呈現在觀眾眼前。然而由於大部份夢境都是個人的(除了榮格所講的大夢),由亞陶執導的劇作都不被觀眾欣賞也就不足為奇。事實上,亞陶導 演的作品並不能實踐他的劇場理論,卻是自我主義極重的他,企圖原原本本的將自己的夢境搬上舞台而已。他的劇本則對後來的實驗劇場帶來啟發,並提供想像和發 揮的空間。

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 (Part 1)
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 (Part 2)
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 (Part 3)

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 ~ Directed by Germaine Dulac ~ Written by Antonin Artaud ~ 1927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