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/04/08
小時候,在牛頭角下邨
學校後面,便是小時候祖父經營的文具店,是面向球場的地舖。店舖外面帆布簷蓬下,足夠我們一家大小三代圍坐著吃飯,做飯也是在那裡。店不大,祖父母就睡在 店的內室,前舖後居。說是文具店,除了文儀用品,從鉛筆、原子筆、橡皮擦到毛筆、木顏色、粉彩、廣告彩、習字簿,還賣鬥獸棋、飛行棋、乒乓球拍、羽毛球、 波子等,也有給籃球打氣的服務。店裡用的算盤,不大也不小,黑色的木框配紅色的算珠。店裡養了一隻母貓,牙和爪都又長又尖。有一天,生下幾隻小貓。小貓眼 都沒開就只軟軟的賴在媽媽懷裡,倒是很可愛。然後小貓就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踪,也許給人抱走,也許迷路。後來店關了,沒有人想起母貓的去向下落,也似乎再也 沒有人記得她了。
小時候住的第八座,單位沒有窗,只有露台面向地鐵站,是中間大地堂旁的第一家。木製大門上貼了恒生銀行財神到畫像。一進門,是狹窄的走廊,就只有大門那麼 寬。右面是睡房,雙人床上加建上層單人床,後來睡不下了又在地上鋪單人薄床墊,就睡了我們一家五口。走廊盡頭是一個高單門衣櫃,上面放了電視機。即使成年 人也要伸長手才能開關電視機,所以小孩想要偷看也不行。右面是客廰,吃飯的時候就變成飯廳,開一張小矮摺枱,做功課的時候又變成書桌了。再過去靠牆是上下 格床,姑姐睡上格,下格放玩具和雜物。小時候洋娃娃多,玩家家酒更是有整套廚具,比廚房裡的真廚具還更齊備精緻。再出去便是露台,也是廚房,也是晾曬衣服 的地方。右面是浴室廁所,只容得下一個人,洗手盤就在浴室外面。
小學一、二年級唸的學校,就在家的樓下。早幾年想回去,卻發覺已丟空都遷至新校了。雖然是同一所學校,新校就覺得不是相同的學校。因為是基督教學校,週會 都會一起祈禱、唱聖詩,也聽聽道理。有一次,不記得是校長還是訓導主任說,不要叫爸爸作「老豆」,因為老的豆都沒用了,那個叫法非常不尊重。一直到好幾年 前,耳邊還是每晚迴繞著週會時,坐滿禮堂的同學一起唸祈禱文的聲音。二年級的期末考之後,因為要轉校了,所以不能跟同班同學一起參加試後活動,只能跟幾個 都將轉校的一起在學校閒逛,有時在禮堂裡畫畫圖畫。那時認識的一個男生,搬家後大家都轉到同一所學校,又遇上了。想起他,總是一個矮小男生在抹快淌下的鼻 涕的樣子。之後一直到唸完預科,學校都在家的附近,走路也不過五到十分鐘的距離。有時在上學、下課的路上,媽媽還會在家裡打開窗跟我們揮手打招呼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